吉他发展史(吉他的文化背景)

大家好,我是科宾吉他总设计师申民,1997年创办明德乐器,2000年赴德学习专业吉他的声学设计,2006年创立美国MDRG公司,并担任美国科宾吉他品牌总设计师,负责产品设计、全球市场开发,统筹等工作。此平台主要分享专业吉他设计、声学、结构知识,中西方吉他文化。

01电影《路边吉他队》标志着吉他开始进入中国。

吉他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真正普及起来的时间就更短,估计很多90后00后会觉得,一出生读书就看到有吉他这种乐器了,好像一直都存在。可是实际上,虽然吉他从发明到流行已经几百年时间,但是在中国,从吉他行业的出现到普及再到开始慢慢的专业化,这个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电影《路边吉他对》海报

记得在我们小时候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路边吉他队》;这部电影标志着吉他开始进入中国。

从80年代末,大概在1987到1988年的时候,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大江南北流行开来。这些流行音乐进入中国也就意味着,吉他开始全面的进入中国。

除了齐秦以外,后来又出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民谣,像老狼的校园民谣,李春波的城市民谣,这些都不能脱离吉他的存在。

02渠道与流通

到了90年代,吉他开始大量的进入中国,特别是学校和大学里面,以纯粹的一种乐器,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们是以一个使用者和消费者的角度,以娱乐的角度看待吉他,下一期我会从从吉他的生产制造,以及吉他的结构这几个角度,对吉他在中国的历史,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在最早期的时候,我想大多数的朋友,特别是年纪相对大一点的60、70后一讲到吉他,可能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红棉牌红棉吉他,中国从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的开始,真正中国开始融入到市场经济,我认为应该是要算90年代以后。

90年代之前中国依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我们看一下中国近现代史的GDP的曲线图就会发现,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比较缓慢的,90年代以后开始日新月异,所以在70年代和80年代,那个时候并没有很多的吉他公司进入中国,我们当然也就只能是从国家政府层面的流通管道以及制造销售这个渠道来接受到吉他。90年代,年轻人开始学习吉他

0390年代,吉他是作为文具在新华书店进行销售

我的印象当中,基本上就是在新华书店里,吉他是作为文具的一种进行销售的;吉他往往会和一些民乐,二胡和琵琶摆在一起进行销售。吉他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西洋乐器的身份出现,甚至在那个年代也并不是以脱离了文具背景的纯粹的乐器的身份出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制造类的公司非常少,屈指可数的几个厂牌,所以选择也就非常少。

我记得80年代如果有人有机会,可以拥有一把红棉牌的吉他,都已经是非常的幸福了。大家不可以用今天的标准去评判40年前的事情,红棉吉他在那个年代,当然它受到了很多来自美国日本的影响。只是在吉他的工艺上进行了很大量的简化便于生产,并且要控制成本。新华书店进行乐器销售

04吉他价格与当时人均工资比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们的工资收入在档案上是大同小异的。1985年1986年平均工资在30块到50块人民币的时候,如果一把吉他的价格去到了2000块,我估计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恐怕也没有人买得起。所以当时广东乐器厂的前身就是红棉吉他厂,这是一个国营单位推出的红棉牌吉他的价格,也必须要照顾到当时中国的人均工资收入。

在80年代的时候红棉吉他的价格大概是在50块左右。每年涨一点;到了90年代,90年我在广州外国语学院上学,在91年年底,我也买了第一把我的红棉吉他,当时也并没有什么选择,因为当时我比较喜欢摇滚乐,那时候我是打鼓的。作为一名鼓手,吉他也要懂一点,买吉他就买了红棉牌。

我还很清楚的记得,1991年底我买的那把红棉吉他是经过学校的吉他培训班陈国产老师推荐的,那把吉他的价格是72元钱人民币。1991年下半年的一把红棉吉他去到72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到了90年代按照中国的平均工资来讲也已经几乎是很多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工资了.

所以吉他的出现是这样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一直到了90年代的中后期,才开始有陆续相对专业一点的吉他进入中国市场,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吉他制造企业出现在中国,特别是广东和山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