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鄌郚乐器产业:一把吉他连世界 “网红”小镇向未来
鄌郚镇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是一个因吉他而闻名中外的“网红”小镇,这里是一大批国产品牌乐器的故乡,被誉为“中国电声乐器基地”,电吉他的产量占到了全国的三成以上。这里也是国际知名乐器品牌芬达等的代工地,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鄌郚吉他小镇,已经成为世界吉他产业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吉他+规模化道路 以“质”保“量”
吉他不同于其他乐器,一件产品的完成需要80%的手工。成型、打磨、喷漆、烘干……一般来说,做一把吉他有七大工序,每个大工序都有十几、二十几个小工序。算下来,做一把吉他得有一百多个工序。单就打磨的砂纸来说,就有60到1000种不同的粒度。过硬的品质和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成为“吉他小镇”成名的根基。
始终坚持质量立身,随着用工规模持续扩大,过去小厂生产,一个人完成多道工序,程序界限不明,制作标准不清。如今,工人多了,怎么计算工作量?怎么评估质量?
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张隆纲,在接手昌韵达乐器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完善制作工序,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成型、打磨、喷漆、抛光、组装……工厂细分生产流程,“工人每天按时打卡,按工序计件领工资。”张隆纲说。
努力终见成效。如今,走进一个个生产单元,工人、质检员、车间主管各司其职,严格把关。“我们的工厂目前已具备规模化、标准化优势,于2020年纳入规模以上企业。”张隆纲说,经过十年发展,昌韵达公司的工人数量从最初的10个工人增加到80多人,电吉他、贝斯等年产量超过10万把。而昌韵达乐器,只是鄌郚80多家乐器企业中的一家代表。
吉他+手造工作室 接下“国际大单”
规模化、标准化的路子固然好,但秦继铎有自己的想法。在青岛的韩企、美企工作18年后,他选择回到老家鄌郚镇秦家河洼村,做起了曼陀铃的高端定制工坊;说着蹩脚英语的他,却接着国际贸易单,语言的障碍并没有影响他走出一条真正的“手造致富路”。
“从手工制琴历史来看,作坊里应该更能出精品。”秦继铎坚信自己的选择。进入他的工作室,四周全是配件、半成品。“作坊产量小,可以精心打磨,满足个性化需求。”秦继铎举例说,乐器是一个精细活,高端定制更是如此。比如胶,他现在都是用虫胶漆,成本很高,但能最大限度减少对音色的干扰。
在他看来,作坊“船小好调头”,利于精益求精。“现在一个月最多做四五把琴,平均下来一个月三把琴,都在2万元左右的价位。”在鄌郚镇,像秦继铎这样在家创办吉他工作室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他们坚持用手工制琴,只为做出最好音色,这也正是鄌郚吉他的一种匠心传承。
吉他+自主品牌 引领行业标准
“打响自主品牌战略是必由之路。”在乐器行业摸爬滚打了20年的雅特乐器总经理赵卫国深有感触,往往国际展销会上零售价七八百元的吉他无人问津,而同样是为国际一线品牌代工生产‘贴牌’同型号产品,却能卖到非常高的价格。
赵卫国开始雅特吉他品牌深耕之路后,不断向文化产业延伸,开创品牌推广新模式。先后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达成合作,建立雅特艺术学院,在全国发展了500多处“雅特吉他教室”,累计培训吉他教师1500多名,受训学员达到了50000多人。如今,在赵卫国的客户名单中,就有卞留念等一批国家级演奏家以及唐朝乐队、郑钧乐队、黄贯中乐队等大批专业乐手。
针对品牌不响、人才不足等问题,鄌郚镇积极引导企业与院校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加大创新投入,引进技术人才,推动乐器产业由原来的“贴牌”生产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转变。注册“鄌郚吉他”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制定吉他制作标准,规范琴体加工、琴头加工、打光、喷漆、抛光等吉他加工流程。
几年来,经过在自主品牌、创新创造上的精耕细作,鄌郚已有雅特、“KRAIT”“大树”“feeling”“胜利者”“德鲁拉”等近40个本土品牌、52项专利、76项版权,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吉他+“隐形冠军” 用声音征服世界
经过近50年的发展,鄌郚乐器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了产业链条完善、国内一流的电声乐器生产基地。而多年的积累,也让这里的配套更加齐全,到目前,鄌郚乐器生产及乐器配件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0余家,其中22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全链条从业人员8000余人、占全镇总人数的10%,乐器产品包括电吉他、木吉他、电贝司、尤克里里、班卓、曼陀铃、乐器配件等8大系列近400个花色品种,形成年产各类乐器成品200余万把、乐器配件500余万套的产能,乐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仅快递业国际出口版块中每年高端单品发送量就达10万余件。
受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疲软,鄌郚吉他订单量却“逆势”上涨,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2020年订单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同2019年疫情前相比,同比增长30%,达到130余万把;2021年订单数量呈现连续增长态势,同比继续增长10%,达到140余万把。鄌郚就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模式,线上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合作,线下做实体体验店,借力“抖音”等平台深度营销,更直接地激发目标受众和潜在人群的消费欲望。目前,鄌郚镇80%以上鄌郚乐器企业在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有线上销售业务,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1100余人,年营业额突破3.6亿元。
在吉他产业做强做大的同时,鄌郚还积极承办专业赛事节会,先后主办了山东省第三届“鄌郚杯”吉他大赛、冠名了山东省“鄌郚杯”原创音乐大赛、连续举办两届“吉他小镇、魅力鄌郚”音乐节以及电吉他大赛,同时连续举办了6届吉他“产学研”一体化全国高峰论坛,进一步提高了鄌郚乐器的影响力。今年下半年,小镇将继续筹办吉他小镇乡村振兴音乐会、全国电吉他大赛、“产学研”一体化高峰论坛等各类吉他盛会,推动增加鄌郚吉他市场话语权。
搜索百度词条“吉他小镇”,会发现不仅有山东鄌郚,还有广东惠阳、贵州正安。如何在“吉他小镇”中脱颖而出,弹出更强的声音,迸发更大的活力,鄌郚镇正在一步步探索。“下一步在做优做强吉他制造业的同时,我们将把“鄌郚”牌吉他作为区域公用品牌进行集中推广,打造中国(潍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昌乐园区。同时结合“工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将吉他产业逐步向音乐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物流、文化旅游延伸,进一步丰富吉他产业的内涵,让鄌郚真正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吉他特色小镇。”鄌郚镇党委书记孟红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秋丽、李志臣)